为什么你的生活总是很“丧”
为什么你的生活总是很“丧” 社会案例: 2015年5月,中南大学研究生姜东跳楼自杀,遗书中称导师故意不让他通过答辩; 2016年1月,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研三的学生蒋华文从9楼一坠而下; 2017年12月,被女导师禁止出国深造的西安交大博士杨宝德被发现溺水身亡; 去年也有一起闹的沸沸扬扬的研究生自杀事件不知道大家是否听到——就是武汉理工大学陶崇园。 因为不堪导师的凌辱自杀了,本人在日记哭诉,整整被奴役了四年,端茶倒水,洗衣做饭,威胁他不让他出国深造。 哦,还有一个很奇葩的地方,让陶崇园对他说“爸我永远爱你”,具体事件大家可以百度了解。 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不是中国大学导师制度的畸形和师德的沦丧,而是另一个东西,叫做——习得性无助。 什么叫做习得性无助?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习得性无助专指由于多次努力仍无法达成目的后,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绝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及心理状态。 20世纪50年代,是行为主义的全盛时期,心理学家们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试图找出外界刺激和动物行为之间的关系。这个理论就是由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于1967年提出的。 实验过程: 第一组实验,用一块狗狗能够跳过去的隔板把一个大箱子分割成两瓣,左边是通电的,右边是不通电。 首先发出警报声,然后开始通电,第一次狗狗会发出惨叫,屁滚尿流的上蹿下跳,直到它跳了过去,经过多次试验,狗狗几乎可以避免被电击就会提前跳过去。 第二组试验,是一个小箱子,让狗狗在小空间里面遭受电击无处可逃,起初狗狗会痛苦的大叫,四处想逃脱,但是无路可逃 多次试验以后,狗狗就不在反抗了,每当有电流通过的时候,他都会默默忍受,甚至没有电流只有警报声的时候也会露出痛苦的表情。 结论: 这个研究之前和后续都有不同的心理学家做了很多实验,比如小白鼠,大象等等,随后的很多实验也证明了这种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也会发生。 任何心理行为,背后都有生理结构支撑。不过,要想在诸多生理因素中,找到最关键的那一种,却并不容易。 目前我们知道的是,很多神经递质都参与了习得性无助过程,比如γ-氨基丁酸(GABA),γ-氨基丁酸大脑内主要的抑制性物质。(引用论文) 举个例子: 有一天,方方看到的自己的同学考试的时候作弊,于是去告诉了老师,老师惩罚了那批学生,后果是方方被那批学生欺负。 方方很难过告诉了父母,父母则说她多管闲事,平时不好好学习没事搞这些连七八糟的事情,和同学好好相处,忍忍就过去了,孩子之间能有什么!(反抗失败) 于是方方去告诉了老师,老师说我去说说他们,你先忍忍,忍到暑假就好了。(二次反抗失败) 同学们依然欺负她,同学们的欺辱让方方忍无可忍打了起来,方方体能比较好把对方几个全部打到了。 而换来的结果却是学校的处分,看着父母一次次的鞠躬道歉(三次反抗失败),你觉得这个孩子在以后遇到不公平和不对等事情的时候还会站出来吗?你觉得她还会反抗吗? 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无助感呢? 第一阶段;个体在努力尝试中无法获得成功,而产生挫败感和失落感。如上述姑娘的多次反抗无效一样 第二阶段;个体会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和事情的结果并没有太大联系,进而生成“即使努力也无用”的认知。 也就是归因,如果那个女孩把这件事情的原因归纳为是这个社会就是这样,黑暗,不公平,最后怪来怪去怪到自己头上,那她的确很容易丧下去。 但是,如果她试着分析,“为什么最后受伤的是我?” 首先,这事儿怪我还是怪学校?是我的提议方式出现了问题? 如果是前者,就像地球一样,它会接受到太阳也会承受黑暗,就因为黑暗万物都不活了吗?不,它们会衍生出自己的生存之道。 如果是后者,当我侵犯到他人利益的时候,我就要思考,以目前的能力该如何妥善的处理才能即维护公正又可以保护自己呢? 我是否可以匿名举报? 我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实现匿名举报呢? 我在举报信中是否可以写出我的担忧呢,是否可以让老师说是自己发现的呢? 三思而后行! 无论是哪个阶段哪个类型的孩子父母都应该教会孩子思考能力 ! 第三阶段;一段时间的失败后,造成了对前景无望的消极认知。(不知道大家是否看过肖生克的救赎,建议无助感强烈的人去看看) 第四阶段;无助感转化成认知方面的损伤,和行为层面的放弃! 那么如何应对这些内心自发的和外界的“丧”呢?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说说你的想法?
相关文章